前幾天我們講了安溪鐵觀音的歷史起源和故事傳說。
制作優質精品鐵觀音必須具備“天、地、人”三個要素,三者缺一不可。
我們知道鐵觀音優質品質的形成,源于其獨特、精湛的制作工藝。
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安溪鐵觀音的工藝流程吧。
一、鮮葉采摘
鐵觀音的采摘標準為芽梢駐芽形成后小開面至中開面,采二、三葉,按標準適時分批采摘。
春秋茶可按標準及時采,夏暑茶適當嫩采,以春秋茶品質為好,夏暑茶略次。
因春季茶樹芽葉肥壯、持嫩性強,氨基酸、果膠、葉綠素、黃酮類含量高,戊烯醇、乙烯醇、萜烯醇等清香型香氣成分較多。
苦澀味較重的茶多酚含量少,各種成分含量豐富而協調,干茶色澤砂綠油潤、滋味醇厚、鮮爽,清香持久。
夏暑季茶樹碳代謝旺盛,酯型兒茶素及花青素含量較高,黃酮類、氨基酸、果膠物質含量較低。
鮮葉青草氣芳香物質較多,干茶色澤烏褐暗燥,苦澀味較重。
秋茶季節氣溫降低,天氣涼爽,茶樹生長緩慢,有利于葉綠素的生成,鮮葉幽雅,花香成分較多,干茶色澤翠褐油潤,香高持久。
鐵觀音采摘期一般有7個月以上,全年分春、夏、暑、秋4季茶。
二、工藝流程
鐵觀音的制作工藝流程為:萎凋→做青(搖青?涼青)→炒青→揉捻與烘焙→毛茶。
最突出的工藝特點是:輕曬青,重搖青。
1、萎凋
(1)攤青
鮮葉按品種、老嫩、采摘時間區分開來,每篩攤放青葉1.5~2kg,按次序置于攤青架上。
攤青過程要輕翻 2~3次,使水分蒸發均勻。
含水量少的鮮葉可厚攤,雨水青或含水量多的鮮葉薄攤(每篩0.5~1kg),待葉面水分晾干,再合并成每篩2~3kg。
(2)曬青
一般選擇晴天下午 4~5 時、上午 11 時之前的較弱或中等強度日光下進行曬青。
攤葉厚2~4cm,曬青時間15~30min,其間翻拌2~3 次,翻拌動作要輕巧,使鮮葉的曬青程度均勻,且不受損傷。
曬青至葉面光澤消失,葉色轉暗綠色,發出微青草味,頂葉垂軟,減重率5%~12%,即為萎凋適度。
(3)加溫萎凋
陰雨天或傍晚采回的鮮葉無法曬青,可進行加溫萎凋,一般采用萎凋槽或熱風萎凋。
萎凋時將鮮葉均勻疏松地攤在萎凋簾上,厚度15~20cm,葉面有水時需先鼓冷風或用茶葉脫水機脫水至無水后再鼓熱風。
風溫掌握在38℃以下,以30~35℃為宜,每隔20~30 min 輕翻一次。
加溫萎凋的萎凋程度比日光萎凋要輕些。
萎凋適度的茶青,輕輕翻拌數下,以散失熱氣,移入涼青間攤涼約1h后做青。
2、做青
通過“看青做青,看天做青”掌握做青程度,以做青適度為原則。
做青在室內陰涼處或可控溫控濕的做青間內進行,室內要有一定的排溫和通氣條件,難免
日光直射。
溫度22~25℃,空氣相對濕度70%~80%最為適宜。
搖青投葉量以機體容量的1/2~2/3為宜,搖青后,將攤放搖青葉的竹簾放置在萎凋架上涼青。
如用綜合做青機做青,搖青與涼青都在機內完成,需進行吹風處理。
吹風與停吹交替進行,要根據青葉的葉溫、葉態、葉色、氣味的變化,靈活掌握吹風與停吹的時間。
做青過程中,搖青與涼青交替進行4~5次,轉數27~30r/min,總歷時12~18h,減重率為25%~28%。
高溫低濕天氣,做青時間短;而低溫高濕天氣,做青時間長。
生產中一般搖青四次,第四次搖青和涼青后如做青不足,可進行第五次、第六次的搖青和涼青。
4、炒青
做青濕度葉應及時炒青,手工不過炒青時,投葉量約1kg,鍋溫210~230℃。
高溫快炒,以悶炒為主,多悶少透,悶抖結合,炒熟炒透,不生不焦。
炒青時間須“看青炒青”,即鮮葉水分少,炒青時間要短些,以免失水過多,揉捻不成條。
鮮葉水分多,宜多透少悶。
炒青時若鍋溫或筒溫過低,悶炒時間過長,青葉會產生悶黃味,溫度過高則產生焦味。
炒青適度時,葉色轉暗,葉張皺卷,手握炒青葉略有黏感,葉質柔軟,花香顯露,葉含水量約60%。
5、揉捻與烘焙
揉捻與烘焙的工序流程為:初揉→初焙→初包揉→復焙→復包揉→足火。
揉與烘交替進行,青葉逐漸干燥,青葉逐步造型和形成特有香味。
(1)初揉
一般采用中型(40型、45型)、棱骨較粗高的揉捻機,掌握熱揉、重壓、快速、短時的原則。
即將青葉趁熱、適當加壓揉約1.5分鐘后解塊,再加壓揉約1.5分鐘左右,總歷時3到5分鐘。
待條索初步形成,茶汁擠出,即下解塊機初烘,初揉葉解塊后不能放置太久,如不能及時初烘,必須攤放散熱,防止劣變。
(2)初焙
掌握“高溫、快速、短時”的原則。
生產中多采用烘干機烘焙,機具有自動烘干機、手拉百葉式烘干機、烘箱等,視生產規模而定。
烘干機初烘溫度110~120℃,攤葉厚2~3cm,時間10~12 min。
手工焙籠烘焙,火溫90~100℃,投葉約1kg,時間約15min,其間翻拌2~3次。
烘至手握烘葉不粘手,達六成干,含水量約 30%時,即可下烘進行初包揉。
(3)初包揉
手工包揉采用75 見方的布巾、將初烘葉趁熱(約 50℃)用布巾包起,每包約0.5 kg初烘葉、抓住布巾的四角做包口,置于長凳上。
一手緊壓茶包向前滾動搓揉,邊搓揉邊收緊包口,茶條在布包內不斷翻轉卷曲,揉出茶汁。
其間采用搓、揉、擠、壓、抓等幾種手勢。
包揉時用力先輕后重,由表及里,有搓動內部茶條的感覺。
輕揉約1min后,解散茶團,重揉3~4min,茶條多卷曲,已成“蜻蜓頭”和“青蛙腿”的雛形。
初包揉后解去方巾,解散茶團,以免悶熱發黃。
若用力不當,內部茶條松散,外部茶條受力過度,多斷碎或因加壓不當而成扁條。
機械包揉時每次裝初烘葉 9~10 kg,葉溫40~45℃。
投葉后先輕揉 5~7min,后稍重揉6~8min,再重揉 10~15s,定型約 10 min,總歷時 20~25 min。
(4)復焙
焙籠溫度80~85℃,每籠投葉0.5~0.8kg,焙時約10min,其間翻拌2~3次,烘至茶條松散、微感刺手,即可再次包揉。
茶條太干會增加碎茶,過濕條索形扁。
(5)復包揉
方法同初包揉。
手工包揉2min左右,揉至條形卷曲呈螺狀。
復包揉解塊后進行一次篩分,篩上未成形或未緊曲的茶條進行第三次復烘和復包揉。
最后一次復包揉后捆緊布巾,定型約1h,使卷曲外形得以固定。
(6)足火
采用低溫慢焙的方法。
手工足火分兩次進行,第一道火溫 70 ℃左右,每個焙籠置茶團約1kg,烘至茶團自然松開,再用手搓散解塊。
繼續烘至八九成干下焙攤涼,待水分重新分布,再行第二道足火。
火溫60℃左右,每個焙籠攤葉0.7~0.8 kg,焙約1h,其間翻拌2~3 次。
烘至手折梗斷、茶香清純、茶色油潤起霜即可下焙,攤涼后毛茶裝人茶缸或茶袋貯運。
機烘溫度為90~100℃,歷時 20~25 min,一次完成。
足干后的毛茶需經攤涼,而后置于低溫環境下貯藏,以保證茶葉的色、香、味等品質。
成就一款完美的鐵觀音茶葉,除了其自身需要吸收天地日月的精華外,更凝聚了千萬做茶人的智慧與汗水。
一款好茶來之不易,各位茶友且喝且珍惜。
版權及免責聲明: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茶葉功效與作用表述僅供茶友參考,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。喝茶不能直接替代藥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請遵醫囑謹慎食用。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或有疑問或不應無償使用,請及時告知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!感謝原作者提供素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