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溪鐵觀音是我國名茶,有著兩個古老而神奇的美麗傳說,一個是“魏說”,一個是“王說”,勤勞的安溪茶人一直引以為傲。下面,就給大家介紹下安溪鐵觀音的傳說故事。
安溪鐵觀音傳說故事
一、“魏說”--觀音托夢
相傳,1720年前后,安溪堯陽松巖村(又名松林頭村)有個老茶農魏蔭(1703-1775),勤于種茶,又篤信佛教,敬奉觀音。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,兒十年如一日,從未間斷,有一天晚上,他睡熟了,朦朧中夢見自己扛著鋤頭走出家門,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,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,枝壯葉茂,芳香誘人,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……第二天早晨,他順著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,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,找到夢中的條樹。仔細觀看,只見茶葉橢圓,葉肉肥厚,嫩芽紫紅,青翠欲滴:魏蔭十分高興,將這株條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里,悉心培育。因這茶是觀音托夢得到的,取名"鐵觀音"。
二、“王說”--乾隆賜名
相傳,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土讓[清朝雍正十年副貢、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,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筑書房,取名“南軒”。清朝乾隆元年(1736年)的春天,王與諸友會文于“南軒”。每當夕陽西墜時,就徘徊在南軒之旁。有一天,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,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,朝夕管理,悉心培育,年年繁殖,茶樹枝葉茂盛,圓葉紅心,采制成品,烏潤肥壯,泡飲之后,香馥味醇,沁人肺腑。
乾隆六年,王士讓奉召人京,謁見禮部侍郎方苞,并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,方侍郎間其味非凡,便轉送內廷,皇上飲后大加贊譽,垂問堯陽茶史,因此茶烏潤結實,沉重似鐵,味香形美,猶如“觀音”,賜名“鐵觀音”。
安溪鐵觀音傳說除了以上兩個故事傳說以外,還有一個故事:
唐末宋初,有位裴姓(俗名)高僧住在安溪駟馬山東邊圣泉巖的安常院,他自己做茶并傳授鄉人,鄉人稱茶為圣樹。元豐6年(1083),安溪大旱,請來普足大師祈雨果驗,鄉親留普足大師于清水巖,他建寺修路恩澤于鄉民,他聽說圣茶的藥效,不遠百里到圣泉巖向鄉民請教種茶和做茶,并移栽圣樹。
一天,普足大師(清水祖師)沐浴更衣梵香后前往圣樹準備采茶,發現有一只美麗的鳳凰正在品茗紅芽,不久又來有山羌(俗稱小黃鹿)來吃茶葉,他眼見此情景,非常感嘆:“天地造物,果真圣樹”。清水祖師回寺做茶,用圣泉泡茶,他思忖:神鳥、神獸、僧人共享圣茶,天圣也。此后,天圣茶成為他為鄉民治病之圣方。
安溪鐵觀音歷史發展
安溪產茶始于唐末。宋元時期,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。據《清水巖志》載:“清水高峰,出云吐霧,寺僧植茶,飽山嵐之氣,沐日月之精,得煙霞之靄,食之能療百病。老寮等屬人家,清香之味不及也。鬼空口有宋植二、三株其味尤香,其功益大,飲之不覺兩腋風生,倘遇陸羽,將以補茶話焉”。
明清時期,是安溪茶葉走向鼎盛的一個重要階段。明代,安溪茶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飲茶、植茶、制茶廣泛傳遍至全縣各地,并迅猛發展成為農村的一大產業。明代“常樂.崇善等里貨(指茶)賣甚多”的記載。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,明末罷貢茶之后,福建省漢族茶農積歷代制茶經驗的精髓,創制了武夷巖茶。
清初,安溪茶業迅速發展,相繼發現了黃金桂.本山.佛手.毛蟹.梅占.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。這些品種發現,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。清代名僧釋超全有“溪茶遂仿巖茶制,先炒后焙不爭差”的詩句,這說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,安溪茶農創制了鐵觀音。
鐵觀音屬于烏龍茶,烏龍茶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,屬于半發酵茶類,是中國綠茶、紅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白茶、黃茶、黑茶六大茶類之一。烏龍茶采制工藝的誕生,是對中國傳統制茶工藝的又一重大革新。
清光緒二十二年(公元1896年),安溪人張乃妙.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臺灣木柵區。并先后傳到福建省的永春、南安、華安、平和、福安、崇安、莆田、仙游等縣和廣東等省。這一時期,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,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。
版權及免責聲明: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茶葉功效與作用表述僅供茶友參考,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。喝茶不能直接替代藥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請遵醫囑謹慎食用。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或有疑問或不應無償使用,請及時告知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!感謝原作者提供素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