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夫茶起源于宋代,在廣東的潮州府(今潮汕地區)及福建的漳州、泉州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,在潮汕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,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。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,初喝似嫌其苦,習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。功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,烏龍茶介乎紅、綠茶之間,為半發酵茶,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。一般來說,福建閩南的鐵觀音,閩北的武夷巖茶,臺灣的烏龍茶泡功夫茶較為合適。
綠茶可以泡功夫茶嗎?
一般來說是不合適的,因為綠茶的泡茶工序簡單,要求也沒那么多講究,功夫茶的水溫適合100度沖泡,而綠茶沖泡水溫則不用那么高,所以是有沖突的。綠茶正確沖泡方式 :(1)沖泡綠茶時,水溫控制在80℃~90℃左右。若是沖泡綠茶粉,以40℃~60℃左右的溫開水沖泡即可。份量是2公克綠茶粉配450cc的白開水。 (2)沖泡茶葉的第一泡不要喝,沖了熱水后搖晃一下即可倒掉。 (3)沖泡好的茶要在30分鐘~60分鐘內喝掉,否則茶里的營養成分會變得不安定。 (4)綠茶粉不可泡得太濃,否則會影響胃液的分泌,空腹時最好不要喝。
功夫茶使用什么茶具?
沖工夫茶可以用“沖罐”,有時客人多時,也可以用“蓋甌”。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來一巡工夫茶,那就是用“蓋甌”沖的,這是為了適用于人數較多的場合,一次可以有十杯至十二杯。但畢竟蓋甌口闊,不能留香,氣味比使用沖罐就差得多了。不過,只要沖茶的人“工夫”好,用蓋甌也可以沖出好工夫茶的。
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,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,如同小酒杯。小陶壺(罐)里裝入烏龍茶和水,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。茶煮好后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3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(當地俗稱為“關公巡城”)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,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。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,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。因此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,飲茶也需要費工夫。
既然名為功夫茶,更多的時候已經不在于品茶,而在于茶具的配備齊全精良,烹茶過程中技法嫻熟瀟灑,從而消遣歲月、陶情悅性。潮汕工夫茶的器具完整的一套下來有十余件之多,這里只挑一些必備、重要的茶具來簡單講解,主要有茶壺、茶杯和水壺。
第一是茶壺,一般用紫砂壺來沖泡功夫茶,茶壺的選擇要點有二:宜小不宜大,宜淺不宜深。紫砂壺的大小容量,以通常飲茶的人數來決定,按照容量有二人罐、 三人罐、四人罐的區別。紫砂壺的深淺關系到茶香,淺的紫砂壺能留香,但不蓄水。
其次是茶杯,功夫茶的茶杯都很小,主要以小、淺、薄、白為佳。而水壺也是潮汕功夫茶必備的茶具之一,現在的茶爐都已經被方便的隨手泡取代了,只要水溫夠高、水質佳即可。而茶洗、茶盤、茶墊、杯托、壺承等等茶器,如果有條件也可以置備齊全。
何為“功夫茶”
“功夫茶”為何能稱之為“功夫”,那是有講究的。其講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:(1)“泡”的講究;(2)“水”的講究;(3)“火”的講究。
(1)“泡”的講究
功夫茶是一種極為講究的泡茶技法,之所以叫功夫茶,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法極為講究。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,此功夫為沏泡和品飲的功夫學問。功夫二字,要在水、火、沖工三者中求之。水、火都講究一個活字,活水活火,是煮茶要訣。“水常先求,火亦不后”。
(2)“水”的講究
功夫茶的用水是非常講究的?!恫杞洝氛f:“山水為上,江水為中,井水其下。”《茶經》又說:“山頂泉輕清,山下泉重濁,石中泉清甘,沙中泉清冽,土中泉渾厚,流動者良,負陰者勝,山削泉寡,山秀泉神,溪水無味。”至于水還有天泉、天水、秋雨、梅雨、露水、敲冰之別,這些都是屬于講究的范圍,不過這些講究實際上也很難做到。
(3)“火”的講究
而活火,就是炭有焰,其勢生猛之謂也。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“絞積炭”,“絞積”是一種很堅碩的樹木,燒成炭后,絕無煙臭,敲之有聲,碎之瑩黑,是最上乘的燃料。還有用烏欖核作炭的,火焰淺藍,焰活火勻,更是特別。蘇東坡詩云:“活水仍須活火烹”。
功夫茶沖泡9大標準
沖泡功夫茶,是有標準可以遵循,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備器、凈器、溫壺、投茶、注水、刮沫、淋壺、關公巡城、韓信點兵九法。
第一,展示茶具、說明茶葉特點。
第二,大彬沐淋、烏龍入宮。意為用開水澆燙茶壺,暖壺之后放入烏龍茶。
第三,高山流水、春風拂面。將開水壺提高,向紫砂壺內沖水,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流滾,起到開水洗茶的作用,后用壺蓋輕輕地刮去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,取意春風拂面。
第四,烏龍入海、重洗仙顏。頭一泡沖出的茶湯一般不喝,直接注入茶海,從茶口流向茶海好象蛟龍入海,所以稱之為“烏龍入海”。“重洗仙顏”是將開水注滿紫砂壺,而且加蓋后再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,這樣有利于茶香的散發。
第五,玉液移壺、再注甘露。沖泡功夫茶要備有兩把壺(母壺、子壺),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“移壺”。母壺中的茶水倒干凈后,乘著壺熱再沖入開水,稱之為“再注甘露”。
第六,祥龍行雨、鳳凰點頭。將子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中,稱之為“祥龍行雨”,吉祥之意。當海壺中的茶湯所剩不多,則應點,稱為“鳳凰點頭”。
第七,龍鳳吉祥、鯉魚翻身。聞香杯倒滿,品茗杯為龍,聞香杯為鳳,雙杯倒扣過來,稱為“龍鳳吉祥”。把扣后的杯子翻轉過來,稱之“鯉魚翻身”。
第八,捧杯敬茶、眾手傳盅。捧杯敬茶是茶藝師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,客多,茶由茶藝師送旁邊的客人傳送,為“眾手傳盅”,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,氣氛更融洽。
第九,三龍護鼎。是請客人用拇指、食指扶杯,用中指托住杯底的姿勢來端杯品茶,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,三根指頭喻為三龍,茶杯位鼎。
功夫茶的8大泡沏方法
功夫茶負有盛名在于它的獨特之處,主要體現在泡沏方法上,泡沏功夫茶一般分為八個步驟:治器、納茶、候湯、沖茶、刮沫、淋罐、燙杯、斟茶。
第一、治器。所謂治器,就是把茶器洗工凈。一般的功夫茶是幾個茶杯配一個茶壺(茶杯由三個為宜),治器就要用開水把茶杯和茶壺洗工凈。
第二、納茶。所謂納茶就是把茶葉放進茶壺里。納茶時候一般不用手直接去拿茶葉,而是用一個小勺來盛茶葉,這樣避免茶葉帶著手氣、汗味,還要向客人介紹茶的特點、產地。茶葉放進茶壺的時候還要注意把茶碎放在茶壺里面,把整顆整顆的茶葉放在茶壺上面和出水口處,這可避免沖茶的時候茶碎隨茶水流出來。
第三、候湯。候湯則是等待水開。這個環節是有講究的,水開則湯沸,可分為一沸、二沸、三沸三個階段。開始冒水泡的時候太稚,溫度不夠,不宜泡茶,叫做嬰兒沸;當水頂水壺蓋時,湯已太開了,太老了,叫做百壽湯也不宜泡茶;只有當水泡連串沖上來,水面浮珠的時候才是最合適泡茶的湯,這樣的湯才能泡出茶的最佳顏色和味道。
第四、沖茶。沖茶切忌把湯直接沖壺心,湯要沿著茶壺的邊緣沖入去,高沖低灑。如果把湯直接沖在茶壺中心則茶的香氣揮發得太快,容易散發出來,減少了茶香。這叫做玉液回壺,以水到壺口為度。
第五、刮沫。湯進茶壺必定會沖出一些泡沫,刮沫就是要把這些泡沫刮掉。這個程序也是檢查茶壺好壞的時候,看看茶壺制作得是否“三山齊”。如果茶壺制作得好,能做到“三山齊”,那么沖茶的時候沖滿水,水不會流出來,泡沫也剛剛好浮上茶壺口,這樣便于刮沫。
第六、淋罐。用開水把茶壺淋一遍,這樣有三個作用。其一,熱氣內外夾攻,逼使茶香迅速揮發出來,追加熱氣;其二,小停片刻,等到罐身的水干,標志著茶熟;其三,可以除去壺外的茶沫。
第七、燙杯。功夫茶全過程追求一個“熱”字。燙杯就是要讓茶壺具有一定的高溫。要做到低、快、勻、盡。“低”則是開水要低低地沖入茶杯中;“快”就是燙杯的時候動作要快;“勻”就是整個茶杯都要燙得均勻;“盡”則是燙杯后要把杯子里的水倒干凈。
第八、斟茶。這就是把泡好的茶斟出來,茶杯一般是有三個擺成品字形,在斟茶的過程中有兩個特別的動作,開始是沿著三個茶杯一圈圈、循環的斟沏,以三四圈為宜,當茶到最后,將壺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,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,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,動作要連慣,這兩個動作人稱“關公巡城,韓信點兵”,切忌滿一杯之后再斟其它杯。
經過這么八個工序,一杯熱杯終于泡好了,泡茶的工序看起來麻煩可喝起來卻很香。啜茶的方式更為奇特,啜功夫茶,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,只覺濃香透鼻。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,中指托住杯底,舉杯傾茶湯入口,含湯在口中廻旋品味,頓覺口有余甘。一旦茶湯入肚,口中嘖!嘖回味,又覺鼻口生香,咽喉生津,一碗喉吻潤,二碗破孤悶,兩腋生風,回味無窮。
版權及免責聲明: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茶葉功效與作用表述僅供茶友參考,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。喝茶不能直接替代藥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請遵醫囑謹慎食用。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或有疑問或不應無償使用,請及時告知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!感謝原作者提供素材!